2019/11/18 玉雕大师艺术网 作者:王芬红
中国的玉文化有着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即玉被人格化、道德化了。玉虽静默不语,但往往能与人“神交”。琢玉是窥镜自照,每一番雕琢打磨,都透射出琢玉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
有一点,我一直深信不疑,人做不好,玉肯定做不好。因为思想不正,反映出来的作品肯定难成器。我时常要求自己,做玉先做人,做人先学习尊重,尊重传统,尊重文化,尊重玉。
其实,琢玉就是一种修炼,修炼深层的静谧、心无旁骛的心态。一个玉雕人从学徒开始,至少十年才能略有锋芒。正所谓十年磨一剑,甘苦自知。
今天,我还是会为一块温润的美玉怦然心动,碰到特别钟爱的石头,更是移不开眼、挪不开步,亦如当年般赤诚。我感叹玉是如此古老又纯洁,每一块玉都承载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经过几千年地壳运动的天作之物静静躺在你面前,这种自然之美实在是溢于言表。
玉石行有句行话,叫做“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华民族是向往幸福、追求梦想的民族,几千年来在民间流传着很多富有吉祥涵义的图案,种类很多,少说也有数百种,它来自于人们的信仰、民间传说、动植物的谐音和暗喻等。
例如,哪些吉祥图案可驱病魔?哪些吉祥题材可招喜事?吉祥瑞图是中国传统艺术图形的一种通过动物、植物、飞禽、器物、人、神、圣等的神话与传说,以图文和谐音等形式作为祥瑞标志来表现人的愿望、追求、寄托与向往;吉祥题材谐音讨口彩、寓意喜事与平安等。
中国人自古就有佩玉的习惯,有的是出自爱好,有的是出自心中美好的祝愿。传统吉祥图案反映了人们趋吉避凶的心态。每一种图案都通过其表面的纹图,或祈福、或象征、或比喻,表达了一种安居乐业的愿望。
那么,怎样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呢?又怎样让传统文化获得当代人们的喜欢呢?这是我一直辗转思考并力争解决的问题。
当一块适合的白玉材料放在设计者面前,怎样表达材质的天然美感?怎样引用传统的吉祥意趣?怎样挖掘材质的文化涵义?就成为考验他是否是一个有传承的设计者了。
中国玉雕的历史非常悠久,常常被古人赋予丰富的精神寓意,它的特性使得整件作品往往被雕琢得十分精细,并且有内涵,有栩栩如生之感。如雕刻人物,比例变形有度,动态活泼有趣,把创作对象的面部、通身、服饰、衣纹表现得细腻准确;题材吉祥如意,把心中的渴望、美好的意愿通过有形的物体借喻表达。这也看出一个艺术家对自身艺术形式研究中所投入的心血,往往有着不为人所知的艰辛。
我创作的玉雕,无论是风格,还是形式,都设想如同一幅隽永的画卷,娓娓道来,在不经意间给人不一样的惊喜。如果你是一个富有传统素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便会发觉,玉雕对形式的理解、对美的观念和技巧的掌握,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其实,这种过程包含着自己多年的学习、积淀和领悟,每次的不断渐进,我都感谢传统文化、感谢生活,让这么稀美的玉石流经在自己的手中,使得自己有展示妙手、创作出浑然天成作品的机会。
在雕刻技艺上,我努力广涉薄取,将中国文人画、书法、篆刻、雕刻、壁画等各类艺术的处理手法转变揉捏,汲取精华,把透雕、圆雕、浮雕这些传统玉雕技法加以改造,力争做出自己面貌的工艺风格。同时,在传统题材中寻找灵感,以现代审美加以提升、夸张、强调,并配以到位的工艺手法和融会贯通的技巧,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是我在玉石雕刻上的追求。
今天,随着玉雕工艺的快速发展和白玉收藏者欣赏水平的提高,不断有新的品种、题材、作品的出现。海派是当今中国玉雕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创意题材、随形设计、皮色应用、工艺技法和打磨效果在国内都是一流的。这些年,自己也不断地努力学习,以现代人的审美眼光、把玩的感受出发,在结构、造型、线条上提炼元素,采取夸张、强调、虚实变换等手法,试图在传递白玉传统文化的同时,接受西方绘画、雕塑等现代美学,运用到传统的玉石雕刻工艺上。在局部与整体的对比,写实与夸张的分寸上争取掌握得恰如其分,符合了当代人对这一类形象体系的精神诉求。
对于每件作品,我都抱着敬畏之心对待,自己有追求传统玉雕最高典范的决心与苦心。我以为琢玉不仅用眼和手,更贵于用情去磨合,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精妙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强烈的个性语言。其实,人物的两片嘴唇与一双脚也是有表情的,哪怕是一个手指,在站立和坐卧的时候都有不一样的呈现,皆蕴含着某种思想感情。这样来看,就要求艺术家始终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心,一方面在数千年传统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熏陶自我,一方面认真地深入现实生活,捕捉时代灵感,对所创作的作品从外貌、神态、语言、生活习性、行为方式都用心揣摩,方可传达出人物形象与神思关系的完整观念,方可表达出自己强烈的个性艺术语言。
作者简介:王芬红,男,汉族,1976年4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杨营镇。初中毕业后,本人就开始学习玉雕知识。此后从镇平来到南方大都市广州从事玉雕行业,随后长期在四会发展,努力为玉雕事业做出贡献。
欢迎关注玉雕大师艺术网编辑部微信
编辑:张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与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刘建中:浅谈玉雕与禅的关系
下一篇:赵新生:玉雕大师如何迎接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