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热点专题> 正文
王金高:情洒玉石路,传承扬州工

2019/1/17 玉雕大师艺术网 作者:梓羽

王金高,金阳高照玉器工作室创办人。其作品古朴端庄,逸趣横生,并有许多作品获得专利证书。作为中国玉器领域重要的技艺传承人,他的作品不仅闻名业内,而且走出国门,将“扬州工”的制玉精髓发扬光大。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王金高

2018年12月13日举办的中国国际珠宝展上,王金高与他的金阳高照玉雕工作室参加了“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作品展,一件件别具匠心的玉雕作品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也吸引了本刊记者前往展会与王金高大师面对面进行了专访。

白玉《梅瓶》

深耕玉雕之路

1973年,王金高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家乡的人杰地灵赋予了他对美好艺术的创作天赋。1991年,刚刚高中毕业的王金高,去到高邮龙奔玉雕厂学艺。凭着自己好学上进、刻苦钻研的精神,他从众多学徒中脱颖而出,深受师傅和领导的喜爱,因此推荐他到一些玉雕大厂考察学习。1993年,进入邗江玉雕厂,学习玉雕器皿件制作。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经历了众多大师的指导,王金高看到了更为高超的玉雕技艺,也清楚地看到自身的差距。好学的王金高决定转至全国玉雕生产中心——扬州市从事玉雕工作。1996年,他有幸拜扬州玉器厂焦一鸣先生为师。在焦一鸣大师的悉心指导下,王金高对器皿的设计、轮廓造型、布局结构、纹饰搭配等都有了新的认识。“大师的教导让我认识到,制作的玉雕作品不仅要造型新颖,还要注重产品的沉稳、大气,做到庄重而典雅,给人以美的感受。”回忆起学艺经历,王金高至今感慨不已。后来,王金高又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毅进深造,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质朴中透出精美,厚重里带有灵秀。

在学艺过程中,王金高对玉雕技艺潜心研究,注重作品的形态造型和局部刻画,既保持了玉雕技艺、技法上的传统元素,又融入现代审美的情趣,求新求变,创作了许多新造型、新工艺、新手法。回首王金高的学艺之路,他不仅师从多位名师,还曾在南京艺术学院室内设计师专业学习两年,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进修。可以说,正是这种专业化教育和名师培养的双重渠道,让王金高在不断学习中历练成才。

2003年,王金高创办“金阳高照”玉雕工作室,渴望有一天能自己创业的梦想终变为现实,开启了他独立设计、制作玉雕作品的新征程。

墨青籽玉《四方鼓形兽耳瓶》

专注玉石之作

王金高擅制“器”,在他的作品中,都淋漓尽致得体现了玉石行业里的那句老话“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每一个玉雕饰品或者摆件都有其特定的思想含义和吉祥寓意,就仿佛每一块石头都会向你讲述独属于它的美好。经由玉打磨而成的玉器,其中承载的深情,更浓厚深切。

王金高在玉瓶、玉壶、玉盘的雕琢上,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福满乾坤瓶》,瓶身造型采用首创的上圆下方,寓意“平安天下、福泽人间”,用优质碧玉雕琢而成,玉质纯净均匀、温润细腻,碧玉料的色泽与作品的造型相得益彰。灵动柔美的香草纹对耳,秀丽流畅,与光素弧面的瓶体形成对比。精良的制作诠释了一种平衡和对称的美感。灯光映射下,薄薄的玉璧中透出柔润的光芒。

碧玉《福满乾坤瓶》

碧玉《玉液壶》则将“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内心情感完美诠释出来。壶身通体青翠,提手雕刻成曼妙的水草形态,一番蓬勃风韵跃于眼前。王金高说,他来自高邮水乡,闲暇时光他爱在湖边徜徉,欣赏湖天一色的美景。而这只壶的创制灵感恰恰来源于高邮湖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他看来,如今高邮湖周边的发展就将这一理念融入其中。高邮湖波光粼粼,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湖面上随意停放了几艘乌篷船,湖面的水草上,几只水鸟悠闲地停在上面,湖畔接天莲叶无穷碧,远远望去就像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莲叶、水草……经过他的艺术提炼、创造,这些自然的元素被自如运用于作品之中,艺术美感与自然生趣得到了完美融合。

碧玉《玉液壶》

与制作炉瓶相似,制作果盘类玉器对于材料的要求也非常高。《福盒》是王金高的又一代表作,他所创作的果盒,用扬州工艺展现了传统的文化。

据介绍,这一器皿的原料重达一两百公斤,经过挑战和雕琢,最终作品仅二三公斤。在传统的果盘基础上,他采用了“痕都斯坦纹样”和薄胎工艺,盒内分成了多个空格可以随意分门别类放置物品。在果盘里,他还精心放置了“美食”,用沁黄糖玉细心雕琢制作花生;天然玛瑙颗颗像桂圆、巴陵石红枣莲子、青花松子、砗磲开心果,除了天然材料,不少由边角料制作而成,非常难得,组成了一盘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这样的果盒,既是一件用具,又是一件艺术品,满载幸福的果盒充满了年的味道,充满了团圆的意味,展现出“家和万事兴”的情怀。

金镶玉《福盒》

除了玉器的制作,在饰品的研发上,王金高也攻坚克难,拿下了《活环麻花手镯》的制作绝活。2004年,中央电视台报道了清代宫廷藏品玉器《活环麻花手镯》的制作工艺已经失传。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王金高决心攻关,恢复其失传200多年的工艺。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反复琢磨,前后将近10年时间,终于悟出了其制作规律和技巧,成功制作了《活环麻花手镯》,打破了这种工艺已经失传的说法,在业内引起震动。他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就想制作一只失传技艺的清代活环手镯,这几年来我几乎每年都会试制几只,一直到近两年技艺才基本成熟,设计出的纹丝形状的手镯,不但达到了失传技艺的水平,而且也通过自己的思考增加了制作的难度,让手镯更加圆润紧凑。”因此,王金高萌生了保护自己原创作品权利的想法,于是便申请了国家外观设计专利。

《活环麻花手镯》

对于王金高而言,获得专利证书,一方面是对自己原创作品的一种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对创新传统工艺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提高和激励工艺美术大师们创作设计新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文化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自《活环麻花手镯》获得国家设计专利权以后,他又先后创作了镂空香囊、双套环、鼻烟壶、袖珍茶壶、青蛙等10多个品种,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设计专利权,这在同行中少之又少,可以说,这在传统雕琢工艺行业里,王金高是吃“螃蟹”的第一人。

不断创新与挑战,王金高的作品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奖项,他也荣获了“扬州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玉雕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玉雕大工匠”等荣誉称号,成为他玉雕生涯中一个又一个闪光的亮点。

白玉《蝶恋花镂空香囊》

传承扬州之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玉雕是一项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而且世代相承,在传统工艺美术和民间手工技艺中极具独特性和象征意义。而扬州玉雕是中国玉雕的代表作,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和发扬了扬州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融汇南北,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基本特征,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著称于世。

作为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王金高责无旁贷担负起传承扬州工、发扬扬州工的责任。

2017年,王金高有幸携带一批玉雕作品,去法国巴黎卢浮宫参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以中国玉雕“扬州工”的神奇魅力倾倒了前来参观的广大观众。其中,有一件作品叫《福寿连体双瓶》,让许多国外游客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感受。连体双瓶的纹饰由“寿”字和龙、蝠组成,虚实结合,寓意双关,耐人寻味;其雕工细腻,儒雅清秀,圆润饱满,醇美古朴。

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福寿思想,有寿才有福,有福更添寿。这件作品获得好评,首先源于它具有浓郁的“扬州工”风格,令国外美术界最感兴趣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世界人民都感受到一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

白玉《福寿连体双瓶》

前文提到的《碧玉玉液壶》,也是参展作品之一。为了让国外的观众有认同感,王金高参考了多幅西洋油画和雕塑作品,在传统玉瓶的表现手法中,植入了一些西域文化的符号,令外国游客在观赏中平添了几分亲切感,他们惊叹惯见的生活用具也能雕琢得如此之美,倍受青睐。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在王金高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代表性,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见长。凡是能够“走出去”的传统工艺项目,都因为彰显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才能赢得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和文化认同。

中国玉雕是一项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而且世代相承,在传统工艺美术和民间手工技艺中极具独特性和象征意义。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要创作一些符合时代特征、反映时代背景、积极向上、健康的作品。另外将东西方艺术元素相结合,创作出中外都能接受的有艺术价值有品位的玉雕作品,传播文化正能量,讲好精彩的“中国故事”。

王金高

1973年生,江苏高邮人。

高级雕刻技师、

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中国玉雕大工匠、

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

高邮市政协委员、

扬州市玉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地质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理事、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玉文化研究会理事。

2009年后于南京艺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学习。先后创作了近百件作品在全国顶级大赛上获奖。2016年起,已创作十多件作品获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设计专利。2017年应邀携作品参加法国卢浮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向世界传递中国传统玉文化艺术理念和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玉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中国宝石)


欢迎关注中国玉雕大师网编辑部微信

编辑:张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与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中国玉雕艺术媒体门户网站 —
网址:www.dashiyudiao.com
总部:北京 主编:李京光 编辑部官方微信:13796034138
编辑部官方邮箱:dashiyudiao@163.com
京ICP备18012624号-1) 本站原创文章、图片及版式设计未经授权严禁模仿、盗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