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7-18 中国玉雕大师网 作者:赵登淳
玉雕,是指玉石经过加工雕琢而成的精美工艺品,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说道玉雕之美,必然提到雕刻工艺。玉石本身的好坏,只能部分决定玉雕作品优秀与否,而另一部分决定条件就是雕刻工艺的优劣。玉石有着各不相同的色泽与纹路,在玉雕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工艺师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与反复地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艺品。可以说,玉雕作品都具有其独一性,从选材设计再到开始雕刻,每一个成功优秀的玉雕作品,都饱含着工艺人付出的诸多心血,亦注满工艺人浓浓的“工匠精神”。
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呢?
古代的工匠又被称为手艺人,是指能熟练掌握一门手工技艺并以此谋生的人。在中国古代,工匠精神追求的是善美境界,要有敬业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精神以及尊师重教的态度。工匠精神中敬业奉献与精益求精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对造物的精神追求,工匠技艺经验、知识、器物与审美方面的融合与统一,使得工匠对产品有着严格的技术标准与审美标准。这同样也使得工匠对造物的追求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创新与超越上,古代工匠的流动性有很大的局限,这意味着工匠更容易在一个地方专心致志研究技法,提升技能,以达到创新突破的目的。除此之外,由于古代工匠特殊的工作学习方式,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傅手把手传授,这也使得师傅的地位有了大大的提升,更易培养工匠“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美德与态度。
当我们对工匠精神有了表象的了解,就可以进一步通过玉雕技艺来看工匠的具象精神。
玉石的雕刻工艺是中国独有的技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任何一种传承千百年的工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玉雕工艺尤如是。从中国古代开始,玉就象征着无瑕与高洁,是君子风范的象征,亦是身份财富的象征。需求决定了市场,古人对玉石的追捧看重促进了玉匠对玉雕工艺的钻研。玉雕作品种类繁多,既有人物、鸟兽、花卉、器具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印章、戒指、饰物等小件作品。
在玉雕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深刻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存在。玉雕的过程,很难说选材与设计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工艺人既可根据设计思路选料,亦可拿到材料后再着手设计方案。最好的玉雕作品,往往是那些材料与雕刻创意巧妙结合的作品,所以选材与设计谁先谁后并不重要,无论是因料施艺,还是因艺选料,重要的是能做到玉材与创意结合后的“妙”。而雕刻过程中的剜脏、去绺,亦是对工艺人的手艺考验。为了能尽最大限度地利用玉石,每一处脏、绺都需要经过雕刻者细细的琢磨,是“遮盖”还是“去除”,都会影响玉雕作品最后呈现的水准。
所谓工匠精神,实际上就是指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这种对作品精工精致的追求,工匠要对自己的技艺不断改进,要对自己的创意理念不断丰富,既要精工细作,又要别具匠心,只有这种不断向前又踏实前进的精神,才称得上是工匠精神。中国的工匠精神可以说在玉雕工艺上表现得十分淋漓尽致,玉雕工艺传承的同时,工匠精神也得到了相应的传承与发展。玉雕美妙且精巧,我们可以从中品味出玉器所带有的时代气息。而中国自古以来珍重玉器,其实亦是在善待与珍重工匠精神。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工匠们手中诞生了无数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不仅限于手中把玩的玉雕玩件,还有居住的房屋建筑等等,工匠们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专注所创造出工艺上的奇迹及所展现出的极致追求,实在令人叹服。但随着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工业现代化所带来的科技便利使得人们变得更为浮躁重利,产品批量生产所带来的利润渐渐让人们忘记了工匠中“人”的价值,而更关注“物”的重要性。这就是对“工匠精神”信仰的缺失与对其“造物”理念的误解造成的。
也许人们认为“工匠精神”中的“造物”只是快速地精确地进行生产,这样的工作由机器完成会更为迅速高效,但实际上,“工匠精神”更看重的是要具有创造力与活力。无论是从产品的构思还是改进,对工匠来说,都需要有足够的创造力,才能产生更优秀的产品,这不是单靠机器就可以做到的。就好像玉雕的制作,批量生产的玉器毫无灵气,只有匠人们根据每块玉石天然形成的纹路,花费极大的心思与精力,经过俏色、巧雕等专注的设计方式,且打造过程中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将每一件产品都当成艺术精品对待,才能最终呈现出一件好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机器生产发展迅速的现代,我们仍需要保有“工匠精神”,因为工匠的造物能力和技艺的灵魂是创造精神,这是机器永远难以企及的。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不是偶然“重提”,这是历史必然性的选择。传统的工匠经历了现代化的洗礼,已被赋予新的意义,它不仅针对传统的工艺,亦是国家对国内各行各业各级人员的要求。“工匠精神”要求人们认真、敬业,要求人们创新、严谨,十分契合当下时代发展的需要。你也许是总裁,你也许是普通员工,你也许是一名手艺人,不论身份如何,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因为,对于国家的经济、技术、文化发展来说,工匠精神培养出的创造性人才至关重要。
欢迎关注玉雕大师艺术网编辑部微信
编辑:张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与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姑苏城里的相王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