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7/29 玉雕大师艺术网
那时的祭司很可能长得就是这般模样,距今4000多年前的“连体玉人面”精美得让人想捏在手里把玩,还有即便是被打碎后还原的“玉凤”同样精致得令人啧啧称奇……
这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楼的临展厅。7月27日,旨在通过各色玉器尽显长江文明的“玉出大江——长江流域史前玉器特展”即将在此拉开帷幕。透过一件件数千年前就被打造出来的精美玉器,如何窥见长江文明的一路浩荡?26日下午,上游新闻记者跟随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夏伙根一同提前走进展厅一探究竟。
超300件(组)史前玉器齐聚重庆
“玉,是华夏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之一,受到各族人民、特别是汉族人民的普遍喜爱。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长江流域陆续出土了大量史前玉器,逐渐向我们揭示出这一地区玉文化的深厚底蕴。”据夏伙根介绍,他们希望通过展览呈现玉器在长江流域文明发展乃至中华文明起源中的所起到的作用。
走进展厅,观众们很快就能看到在180米长的展线中,一共展出了玉玦、玉璜、玉璧、玉琮、玉钺、玉人等各类长江流域史前玉器305件(组)。“这其中一级文物有32件,大多数都是首次在重庆亮相。”展览中展出的精美玉器
“按照长江流域史前玉器起源、发展、繁荣的时间脉络,整个展览可以分成‘璞玉初现’‘美玉琳琅’‘礼玉煌煌’‘玉归华夏’四个部分。”夏伙根说,像长江流域玉文化的先声是由距今9000~7000年的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与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发出的,这里出现了最早的玉璜形饰。“这次展览中大家可以看到的玉璜就有数十件。”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距今7000~5500年,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崧泽文化等形成了以玦、璜为主的玉饰品特色。“大家仔细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的展柜里就有河姆渡、马家浜、大溪等考古学文化的玉玦近50件。”
这可能就是当时祭司的模样
1998年出土于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29号墓的“凌家滩文化玉人”是夏伙根重点推介的第一件“宝贝”。
这件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的玉器,玉质呈乳白色泛青色斑。稍加留意就能发现,这个“玉人”头部呈上宽下窄的梯形,戴尖顶圆帽,双眼为细线阴刻,鼻与唇突出,唇上有一字胡。两耳平齐,耳垂穿孔。颈部饰一圆饰,双手五指张开置于胸前,两臂还各刻有六道表示手镯的横纹。据介绍,出土墓葬中一共随葬了三件同类玉人。
1988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29号墓出土的直立玉人
“结合后世考古专家学者的推测,这个玉人有可能就是凌家滩文化(距今5800年-5300年)中祭司的模样。”夏伙根这样说到。
玉琮的精致之美应该这样欣赏
在良渚文化中占有很高地位的礼器玉琮,也是本次“玉出大江——长江流域史前玉器特展”中的一大重点。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20墓出土的玉琮
“整个展览中光是玉琮就有13件。”夏伙根特别提到了1986年在浙江余杭反山遗址20号墓出土的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琮。上游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玉琮为鸡骨白色,器身分四节雕刻纹饰。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纹饰全都是以四角为中线展开,每两节构成一组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共8组。大家细看是可以将眼睛的聚焦点放在它的棱角边上。如此一来,你就会发现左右两个平面连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兽面:眼睛、鼻子和嘴都清晰可见,惟妙惟肖。
“肖家屋脊文化玉凤”
“这件‘肖家屋脊文化玉凤’也很特别。”夏伙根所指的玉器是去年才出土于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51号瓮棺。从外观上看,这件“玉凤”为淡青色,局部沁蚀为灰白色。整个“玉凤”呈侧身回首状,尖喙,圆眼,高冠,短翅,短尾有分叉;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制作精细。
夏伙根说,它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由7块碎片拼合而成,而考古人员发现时它们位于葬具内的不同层位。“很可能它是被族群内的人故意打碎后葬下的,这可能和‘碎玉葬’习俗有关。”
此外,夏伙根还特别提到,本次“玉出大江——长江流域史前玉器特展”还有一大特点是展品基本上都是以考古发掘品为主,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出土文物,有近一半的展品直接来自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考古机构。本次展览也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成立以来联合办展单位最多的一次展览,共有长江干流20家文博单位的藏品参与其中,省级文博机构就多达9家。
据介绍,“玉出大江——长江流域史前玉器特展”将一直持续到10月27日。有兴趣的市民、游客,可以前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4楼临展厅免费参观。(来源:上游新闻)
欢迎关注玉雕大师艺术网编辑部微信
编辑:张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与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