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7-12 0 次浏览
2015-7-12 作者:李京光
北京的初秋很美,绿色依然是它的主旋律。红墙灰瓦下,鲜花还在婀娜地绚丽绽放;偶尔一缕微风拂面,瞬间便在心田激荡起撩人的涟漪。我很喜欢北京的秋天,它既妩媚动人,又绚丽多彩。当然,最让我迷恋的,还是这座城市的深邃和宁静。因为在我看来,这才是它最动人的气质。
我知道,不管北京多么繁华与热闹,都不会掩饰属于它的那份独特魅力。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北京吧。只是,当我们看惯了都市的光怪陆离,总会渴望一份能够温暖内心的阳光。
其实,能够让很多人在这座城市驻足、留恋的理由有很多,不管你是因为哪一种,深厚的北京文化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而作为传承北京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北京人,是大家最常接触到的。
谈到北京人,就不能不从北京人的性格说起。总的来说,老一代的北京人重视礼数,颇有尊贤礼让之风尚。但现在似乎有所不同。或许是因为北京人身居京畿之地,受多了官文化的熏染,常有见多识广的心理优势。所以,居高临下、睥睨一切也就在所难免。这样一来,给外地人的印象就打了不小的折扣。
那么,北京人都是如此吗?显然不会。那样有失偏颇和公允。实际上,北京不仅仅是文化古都,更诞生了很多优秀的行业精英,他们多来自于文化领域,代表人物不胜枚举。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作为历史上玉器消费的中心,近现代还涌现出多位优秀的玉雕大师。比如说潘秉衡、王树森、王永海、刘德瀛等具有影响力的玉雕大师。
而当下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优秀玉雕大师则有很多,他们多来自于玉雕技艺原本就很发达地区。相比较而言,土生土长的北京籍的玉雕大师就显得尤为特殊了。因为,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代表的是北京文化。
大师是这样炼成的
我曾经拜访过很多玉雕大师,他们或是技艺精湛,或是理论深厚,每次与他们交流和沟通之后,总会有不同的收获。在这些优秀的玉雕大师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不少,而最与众不同的当属宋世义老师。之所以说与众不同,就是因为他除了玉雕技艺精湛之外,竟然还有些“不务正业”。
谈到宋世义老师,应该说他在玉雕创作上成绩斐然。他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便开始从事玉雕工作,先后分别师从于中国著名的玉雕大师刘文亨、钱镐、王永海、王树森等。因为成绩突出,于1988年被评为“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后因工作成绩十分突出,于1990年获得轻工业部颁发的劳动模范称号。
回想起这些,宋世义老师谦虚地表示,“那个时候,我们都将为国家建设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工作起来也都十分投入。能够取得一些成绩,自己的努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与单位领导的支持也是密不可分。总的来说,成绩应该是大家的吧,我个人不过是做到尽自己的努力而已。”
与中国传统的一些玉雕大师有所不同,宋世义老师属于那种既有高超的玉雕技艺,还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知识积累的玉雕大师。其中,他的绘画和雕塑基本功都非常扎实,这对于玉雕创作的艺术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在创作题材方面,则涉猎十分广泛。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宋世义老师创作的《黄道婆》《梦蝶》《仙姿》等作品,取得全国玉器行业评比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最为难得的是,他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陆续创作的《长生殿》《丝绸之路》《四大佛教名山》等作品,更是成为我国现代玉雕作品里难得一见的精品。
为此,国内包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家国内知名媒体,都对他的玉雕作品和突出的艺术成就进行了报道。同时,国外的很多媒体也对他的玉雕作品进行了介绍。其中,澳大利亚国家电视台更是做了详细的专题报道,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到中国的这一独特文化,也使很多海外华人对他优秀的玉雕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
创新就要不走寻常路
任何艺术创作都有一个无可争议的目的,那就是发现美、展现美。关于宋世义老师在玉雕创作上的特点,有人曾经进行过仔细的研究,发现他在创作上从来都是“不走寻常路”。包括在用料上,他会做到不拘一格。而关于创作技法的运用,他追求的是多变,从浮雕到圆雕,无不涉猎。对于这个问题,他觉得不同玉雕技法的使用,会使创作出的玉雕作品更具有独特性。因为技法过于单一,将使玉雕作品的表现力不够,从而无法展现玉雕作品的艺术魅力。
宋世义老师最崇尚的是创新精神。他认为,艺术创作的前提是要有一颗自由的心灵,这样的创作就有了必要的保障,创新的价值才会得以最好的展现。只有不断创新,摆脱墨守陈规的思想,玉雕创作才会有更多的艺术突破,才会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呈现。
另外,宋世义老师在玉雕创作的题材上十分广泛。无论是让人热血沸腾的鸿篇巨制,还是让人怦然心动的小巧把件,都会轻而易举地征服玉器爱好者,成为大家追逐的目标。而在艺术风格上,他构思严谨,工艺细腻,寓意深刻,具有很 高的审美价值。
京味儿熏陶,艺术无界
关于宋世义老师,大家了解最多的只是他在玉雕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却并不太知道,他其实还是一个地道的京剧票友,唱、念、做、打,可谓是样样都精通。这就是我前面所说到的他的“不务正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对京剧的喜爱已经足有六十年的历史,在时间上甚至超过了他钟爱的玉雕创作。我猜想不出,六十年的岁月会发生多少让他难忘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京剧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等诸多方面结合紧密。作为舞台艺术,京剧具有很强的综合塑造价值,对艺术的全面性、完整性有严格的要求。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宋世义老师对京剧的喜爱溢于言表。对此,他强调说,“除了我个人内心喜欢这门表演艺术之外,我觉得从事玉雕创作的人需要掌握很多种艺术形式,这对玉雕题材的选择很有帮助,毕竟艺术都是相通的,而且掌握多种艺术形式,对自身艺术修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其中,就包括我们的国粹京剧艺术”。
宋世义老师坦言,自己最喜欢的就是梅派京剧。正是因为京剧,给他带来了无数玉雕创作的灵感。为此,他还创作了很多关于京剧题材的玉雕作品。据我了解,他可算得上是资深的梅派票友。因为梅兰芳所创建的梅派艺术,具有中正平和、宁静淡雅的艺术风格,所以宋世义老师觉得,梅派京剧的平和自然,代表的正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道”。
在中国文艺创作里,道是最高的审美意象。因为中国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合一,注重的是清水出芙蓉的效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然之美。正是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宋世义老师在玉雕方面的创作。
品味生活领略艺术真谛
别看宋世义老师已经七十岁的年龄,他的思维可是绝对敏捷。在对他的采访中,很多问题都回答得严谨而有序,并且充满智慧。让我敬佩的同时,更是感叹时间并没有将他的青春带走。
其实,除了京剧,为人谦和的宋世义老师的爱好还十分广泛,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更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所以,他经常会在微信上发一些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既有对文化艺术的探讨,也有对家庭幸福的见解,还有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关于雅俗与世风,他就有过独到见解。他认为,雅与俗不仅取决于作品的本质,更取决于大众的精神素养和欣赏趣味。具有文化深度和思想深度的优秀作品,在一个崇尚道义、国民文化素质高的社会受到大众的青睐,它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渴求。相反,在一个崇尚物质利益的时代,必然会受到冷落。因为人们关心的不是道德完善,而是欲望的满足。这样以来,人们的欣赏趣味,一定只是趋于感性的娱乐层面,不过是借以消遣与宣泄罢了。
宋世义老师说,“五谷杂粮、人间烟火、衣食住行、七情六欲,这些就是我们的生活。这些世俗的东西恰恰就是艺术要表现的对象。优秀的作品都是世俗生活的写照。同时,又是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只有在世俗生活中发现真善美,通过审美达到雅境,才会提高人的境界。真正的艺术必定要有所升华、有所超越、有所觉悟。”
通过阅读宋世义老师的文章,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他从容不迫的内心还有一颗澎湃的情怀。有人很准确地将他的这一内心情感定义为家国情怀。是啊,我想正因他有如此情怀,才令他有如此艺术境界,才能创作出这么多优秀的佳作。
欢迎关注中国玉雕大师网编辑部微信
编辑:张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与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