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美者为玉——浅析玉器承载的传统文化

时间:2016-12-29 来源:中国玉雕大师网 0 次浏览

2016-12-29 中国玉雕大师网  作者:刘时友

[摘要]玉器在中国文化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对政治、礼仪、信仰、风俗、审美意识方面的高度融合,二则是自远古时代一直延续发展至今的灿烂文化。可以不夸张地说,唯独玉文化是伴随着人类文明一直连绵不断,贯穿始终的,而且其强大的生命力,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越来越旺盛。只有掌握了规律、抓住了根本才能更好地发展未来,本文将从玉文化的历史形成、象征意义等几个方面,尝试探讨玉器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希望从中能得到对于新时代玉器发展新的启发。

人们常用“小家碧玉”来形容玉器的精巧别致,但是中国玉器虽小,里面却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中国玉器与世界上其他宝石最大区别所在,它反映中华传统精神的方方面面,刻记着浓厚的民族精神,也是一代代玉雕工匠在千锤百炼下凝聚的文化结晶,历经数千年而经久不衰,绵延不断。

一、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

说到中国玉石文化的形成,不得不谈到玉器的起源问题。中国玉器的出现的标志不应是单纯人们收集玉料作为起点,文化是人类思想的产物,同样,玉文化必须是通过人们主观选择性加工成器的表现,赋予了特定的思想或者宗教的信仰等。因为早在新时期时期,一些生活在海滨和草原地区的人们就有收集天然玉料现象的习惯,这种自然的玉饰品我们不能称之为玉文化的开端。因而玉石之美,应该是在人类审美进化演变过程中形成自身的历史文化长卷,是人们追求美好事物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

玉石作为美的代言词,第一个高峰时期出现在是新石器时代,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延续性,加上玉器用料的区域性、工艺的特殊性、用途的多样性,在不同的时期,玉器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含的文化理念也是多样的。在夏商时期得到迅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更为政治社会所器重,推崇“君子贵玉”一说,“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潮在汉代尤为突出,融入了更多的中国传统祥瑞文化。汉玉的图案美与线形美,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也不能低估。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低谷,唐宋时期西域文化的汇入,玉器在中外文化交流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玉器的又一高峰,但是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物不古不灵,人不故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古风气的浸染下,仿古成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玉器工艺的创新发展。

中国玉器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之深远可谓“九州大地给中国民族的恩赐”。它,只有质地的瑕瑜之辩,没有等级之差;既能描绘少女风韵,又能彰显君子风范,既有高贵气派,又赋儒家精神。中国人常常把玉当作比拟美德的镜子,其坚硬象征坚韧,圆润象征纯洁,色泽象征自如,瑕疵象征诚实。由此可见,玉器之所以能扮演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千古流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除了其自身原料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它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民族文化的综合体。

二、玉是内外兼修的象征

人类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同时更是拥有一对善于创造美的巧手。在古代文化中,有不少关于玉象征美好的描述。《诗·魏风·汾且洳》:“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诗·召南·野有麇》:“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讲人的容貌美如玉。

如果说把所以带有“美”的词语用在玉器上也不为过:美好、美丽、美感、美妙、美观、美艳、美德等等。因为玉之美,是玉器最本质的内涵,历史上的任何一件玉器,都含有美的韵味。因而不具备美感的玉材是不可能碾琢成具有特别含义的玉器。

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有五德者”。“五德”指的是坚韧的质地、晶莹的光泽、明艳的色彩、致密透明的结构、舒畅致远的声音,具备了这五种点特性的宝石都可视为玉。

玉之色,绚丽多彩,特别是上等玉,色泽晶莹透明,变幻无穷。从科学角度来看,这是由玉所含的化学成份不同所形成。如微量的铬使玉呈翠绿色,亚铬酸盐使玉呈黑灰色等等。

玉之美既反映在色泽上,同时也体现在质地上,古人素有玉的“符”与“德”之说。如果说色泽美是自然物的普遍现象,那么质地美,是玉独具魅力的所在。细腻、温润而半透明的外观,只有在玉上才能感觉到,即使价格昂贵的宝石,也无法达到这样令人爱不惜手的感觉。

玉还有另外一种特性——持久性。玉料是经得起时间消磨的物种,它不像四季的鲜花,时来时去,忽有忽无,也不想千里的白云,变幻莫测。玉使用的时间越长,似乎吸收了人气,越发迷人,越散发出更美丽的玉性,不少惜玉爱玉之人常说,玉是有灵气之物。

由此可见,人们对玉之美的认识,既有看得见的表面色泽,更有心灵体验的内在链接。中国千年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究的是内在美、看重的是气质美、心灵美。这也是玉有别于其他美丽物质,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因为在认识玉之美的本质后,我们越发把玉当作追求美好的象征物。

三、玉是财富地位的凭证

金和玉是国人最爱的饰品,形容的词语也很多,如“金相玉质”、“金玉满堂”、“堆金积玉”等,玉料本身的名贵就决定它的身价非凡。但是玉料品质也有好坏,同样决定了其珍贵程度。通常我们都认为,中国软玉,以和田玉品质最好,品相最美,品味最高,成材率也最大。

如果从质地、经济上衡量,玉的真正价值就是它的稀有性和雕琢工艺的高超所创作的美产生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决定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银有价玉无价”。战国时期大家熟知多卞和献玉璞、“和氏璧”扣人心弦的传奇故事,很能说明玉的价值连城。良渚文化时期,只有大型的贵族墓葬,有大量精美的玉器陪葬;明代大官僚、大地主、大富翁占有的玉器更是不计其数。明代宗朱祁抄王振家产,得大玉带80条,抄钱宁家产,得大玉带2500条。

四、玉是道德品格的标志

《春秋繁露》云:”公侯贽用玉,玉润而不污,至清洁也,故君子比之于玉。玉有瑕秽,必见于外,故君子不隐所短。”用玉比作君子的品德,因玉的物像与君子的品质最为接近,也是人们常佩之物,比喻起来,更为贴切易懂。

中国玉器文化有七千年之久远,能发展成为具有浓郁东方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者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通人性”。人类创造生活,生活也在改变人类,一切都在瞬息万变之中,只有紧贴着人文精神的存在,才不会被历史所遗忘。将人的道德品行以玉比拟,将玉人格化,以作为衡量一个人行为善恶,品德高低的标准。玉不隐所短,表里如一,歌颂光明磊落的高尚品质;玉之绚丽俏美,表现人们始终向往美好;“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的古训,更是古人对道德、气节的理想蓝本。

五、玉是宗教信仰的化身

中国自古就有随身携带玉器的习惯,因为玉被视为瑞宝,无论男女老少,达官贵人他们都认为只要佩戴了玉石,或用玉器祭祀,就可以趋吉避凶,带来吉祥福祉。这在玉石文化史上被蒙上了一层神灵的面纱。

古代统治阶级经常用玉献祭,把它作为沟通生灵与阴间神灵的法物。《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四方,以玄璜礼北方。”古人认为,天地及东、南、西、北四方,一方各有一位神,所以要定期给他们献祭。

神秘的玉,不仅千古不烂,除了陪葬佳品,也是入药上品,更有信仰习俗认为玉能保尸等等多重功能。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先人所记载的风俗信仰都被一一推翻或例证,但是玉器神秘的面纱终究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现今玉器的雕刻主题也离不开宗教信仰,于消费市场而言这类玉本身就是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完美结合,同时也是玉文化在中国广泛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语

玉文化的发展,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如果我们把它看成一个门类与整体的关系,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形态艺术的一个部分,无论是玉文化、还是陶瓷文化,发展数千年至今仍然焕发光彩的传统工艺,它们都必定是建立在“人”这一主体之上,在它们的背后都有着一个看不见的规律在起作用。只有懂得了艺术的内在规律,将个别的艺术品还原到起特定的语境中进行思考,才能够在创作或是欣赏作品中有高低优劣的启示,这样我们所获得的精神上的享受才会更大,对于艺术本质的理解才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臧振·潘守永《中国古玉文化》,中国书店,2001

殷志强,《古玉至美》,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93

殷志强,《说玉道器——玉器研究新视野》,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欢迎关注玉雕大师艺术网编辑部微信

编辑:张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与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l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