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9-16 来源:中国玉雕大师网 0 次浏览
2016-9-16 中国玉雕大师网 作者:辛学飞
在八千多年前甚至更早,生活在西辽河流域的红山先民们在选择石头制作工具的时候,发现有一种质地细腻、手感沉重的石头十分坚硬,如果用这种石头制作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会更加犀利坚实,在狩猎和征战过程中会更具有杀伤力。于是,这种石头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随着对它们认识程度的加深,“玉”的概念也就相对产生了。
当红山人在感受玉石坚硬的同时,也感到这种石头的精美,不仅晶莹剔透,纹理颜色比较独特,还十分的温润,由此也激发了人类最初的审美观念:这是一种人见人爱的石头,这石头非常的美丽!特别是当他们佩戴这种莹润光泽的石头后发现,佩戴美石居然还能够吸引很多人的目光,尤其还能吸引异性的目光。于是,人性中的“被重视欲”被激发出来,从而也激发了人类最初的审美诉求。
我记得一位人类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性吸引是玉审美的最初原动力与功能,这也是玉能够在原始社会得到推广的最有力的动力。”可见,从原始社会开始,美玉的发现加剧了人类最初的异性吸引,所以它确实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的繁衍。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就有这样的文字记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也就是说,一个男人如果喜欢上了一个女人,觉得她很温顺美丽,两个人又对脾气,所以就想和她组成家庭,打算跟她一起生儿育女,百年好合,于是他就毫不犹豫地把随身佩戴的、最为珍贵的玉佩送给她作为定情之物。可见,在很久以前男人追女人就有不惜血本、出手大方的特性,能把自己最最喜爱的东西毫不犹豫地奉献给美女,以美玉相赠定情的一种传袭方式。
看来,美玉的产生应该是从人类最初的审美诉求开始的。玉石的质地坚硬,色泽美丽,像中国的汉字“莹”和“宝”等字都是与玉分不开的,如果从许多字的含义上来分析,就能知道玉在古代人的心目中应该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材料,是非常受到重视的。后来,由于玉的坚硬、稀少,人们将其与上古先民思想中至上的自然力、至上的祖先、至上的鬼神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于是,玉便成为有灵魂的神奇灵物,玉从此以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作为“巫”、“觋”以之通天的神灵之物,是与人的心灵息息相通的,所以千百年来才会如此被人们所向往和敬仰。
在史前,人们对贵重金属的特性所知甚少,只有美玉才是神圣的象征。到后来玉的价值一直在贵金属之上,我认为就是因为美玉最早被用在祭祀中,是敬神或者与神沟通的纽带,属于神玉,所以美玉从开始就被赋予了神圣的特性和价值观,“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观念由此而生,这种价值观一直贯穿了从史前到古代各个时代历史中的中国装饰品艺术史。
当这片土地上的人群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也就是相当于夏商周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时期),美玉的神性并没有因为城邦的兴起而衰落,只是被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使命——社会等级的象征,也就是王玉的时代。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美玉开始向世俗化过渡转变,虽然王室皇家对玉的使用还有一系列制度规定,但是一批新兴地主阶层和富甲商人,为了证明和提高自己的身价,对装饰品开始大量需求,于是,美玉的“神性”和“王性”开始衰减。从此,美玉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被赋予了不断变化的内涵和审美标准。
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制作艺术起源是非常超前的,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以玉尚美,可以说是中国美学的脊梁,也是中国人审美的开端。翻阅中国古代历史,各朝各代对玉都是情有独钟的,甚至十分地重视,把玉和神权、王权联系在一起。从史前北方的红山文化,到南方良渚文化的神玉、巫玉,到春秋战国时期,直到汉代、唐代的王玉,对玉都有着严肃而严格的限制和规定,正因为平民接触不到玉,所以对于平民阶层来讲,玉是极其神秘的。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越是接触不到的东西越有一种想拥有的渴望,所以只有中国人才具有独特的恋玉情结和追逐美玉的心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玉文化能延伸几千年而不断,就是因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在追寻并想要圆满的一个梦。
玉,被定为国玉,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中国的玉不仅产生了美,代表了美,还概括了美。要我看,人类最初的审美观念的产生应该就是从对美玉的认识开始的!
玉石的美是一种生而有之的自然之美,更是一种人文的美:外表温和柔美,本质却坚强不屈。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那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的,又极平淡。”我们从玉的温润,发展到中庸之道,到温文尔雅,到忍耐与宽容;我们从玉的坚密,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做人的一种精神境界,玉其实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民族的一种性格,一种价值取向。可见,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地位是何等的重要与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