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06 来源:玉雕大师艺术网 0 次浏览
2017-9-6 玉雕大师艺术网 作者:王刚
毒蛇、蝎子、壁虎这些让人视为“丑陋”甚至有些厌恶的小动物很难与艺术搭上界,可是当我端详着田树民那出神入化的俏色石雕作品时心中不免有些激动、感慨与惊叹。激动不仅是因为石雕作品形象逼真、技艺精湛,而是作者的“奇思妙想”把石中的一块“杂色”剥离出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生灵。感慨那些平日里见到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的毒蛇、癞蛤蟆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后会变成一件让人喜爱的艺术品,甚至有些爱不释手。惊叹作者能够充分利用石材天然色泽及纹理创作出的作品与被表现的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小动物及昆虫,在纹理、颜色上是何等近似。往往给人以错觉是那些小精灵自己爬到石头上去的。可谓“天人合一”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完美结合。
田树民
俏色石是指在一块石头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色块之间较为分明。巧雕正是利用了石头的天然色差与色泽的丰富多彩,石头的纹理与花纹的变化多端而派生出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因为石材的这一特性给予了艺术家丰富想象与灵感,而巧借天然创作出传神达意、逼真酷似的独特石雕艺术品。
俏色巧雕是先寻石而后立意,首先关注的是石料本身自然色泽与纹理。由于受石所限,因而能充分表现创作的空间并不是很大。可是艺术家田树民就是在这创作空间不大的石头上创作出了令人激赏赞叹,鲜活而富有生机与野趣的石雕作品。观者总是惊奇:怎么雕得那么像,几乎可以乱真。这也正是艺术家田树民对石雕艺术的追求,以及对动物爱的延续。
田树民作品《荒滩虎》
田树民从小就不爱“舞刀弄枪”而对小动物有一种特殊的喜爱,更有一份特别的感情。至今他还记得小时候发生的一次“意外事故”,那时院里的邻居回乡下老家,带回几只刚孵出的小鸡,送了两只给他,这可把他乐坏了。白天抱在怀里,晚上睡觉也搂着,非等他睡着了奶奶才能从他的被窝里拿出装有小鸡的小纸盒。那时是春天,天气还有些冷,小鸡只能在屋里养。它们总是从纸盒里跳出,在地上啄食嬉戏,可它们更向往外面的世界,总喜欢朝门外跑,所以门总是关着,只要有人出入就得快速关门。一次田树民要出去,刚把门拉开还没迈腿,有一只小鸡撒了欢的往外钻,他下意识地赶紧关门,一下把小鸡掩在了门栓上,当把门打开时小鸡的身子已经被挤扁了,他从地上捡起,用两只小手捧着一动不动的小鸡,他哭了,而且哭出了声,哭得那么伤心。后来他用棉花、布条把小鸡包裹好,装在一个奶奶用了多年,放针线的小木盒子里,埋在院子中的一棵枣树下,还堆了一个小土堆,上面放了一些小石子,并为此悲伤了好几天。以后养小动物就更加细心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动物的兴趣就越发的浓厚与着迷。抓蛙捕雀,养蚕喂蟹,栅鸭关兔,锁鹰圈鹭。鱼在缸中猫上树,反正能找到的他都养,小院的一角就像是个小小的动物园。
由于对动物的喜爱,找关系托朋友终于在1978年调进了北京动物园。刚好两栖爬虫馆刚刚建成正缺人手,顺理成章的被分到了爬虫馆。那里是全国当时最大的,设施较完备的两栖爬虫馆。为了新馆展出需要,除从国内南方各省调拨、购买两栖爬行动物外,还从美国引进了鳄鱼、鳄龟、蟒蛇、响尾蛇、变色龙、安乐蜥、角蟾等二三十种两栖爬行动物,有些种类还是第一次进入国门。
田树民作品《箭毒蛙》
这些可爱漂亮的两栖爬行动物,在别人看来它们只不过是用做展览的“展品”,可对于田树民来讲,它们就是天使,是伙伴,是他的朋友。他对所“管理”的每只动物都精心饲养,用心呵护,他爱它们。在与他们朝夕相伴的岁月中这份爱就更加深厚,它们已然成为了他的亲人。同时这些动物也给予了他极大的生活乐趣,更给予他后来在石雕艺术上的创作源泉,使之雕刻出上百件精美石雕作品。
与恩师王鲁桓相遇也是在爬虫馆,那是1983年,当时社会上还不兴养宠物,最多的也就是养个猫、鸟什么的,更没有宠物店。所以要观察了解两栖爬行动物,最好的去处就是爬虫馆。王鲁桓在家中养了几种蛇、龟、蜥蜴,也常到爬虫馆写生。由于别人都在看,唯独他在画,所以显得很特别,来的次数多了,也就相识并知道他画蛇写蛙是为了回去雕石头。
第一次见到王鲁桓的极端写实的俏色石雕,对已有5年在爬虫馆工作经历、整天与动物打交道、熟知爬行动物生活习性的“业内人士”田树民,有一种视觉被冲击、心灵被震撼的感觉,同时也被感染、被迷住了。“真是太绝了!比真的还美,一定要拜师学艺。”
田树民作品《蜗牛》
俏色石不好买,就用“劳保”发的肥皂先练手。“劳保”肥皂大多是新做出来没多久,还没有干很软,如同现在的橡皮泥一样可以再重新团在一起。就这样雕了团、团了再雕,直到肥皂变硬,不能再团到一起。没办法,后来跑到北京雕刻三厂,求人家要出了一些厂里美工塑小样用的黏胶泥。有了胶泥就不用再担心材料短缺,可以尽情的去雕塑了。爬虫馆的工作量不大,又有自己单独的工作间,工作一完成,就动手捏泥巴,每天都浸淫在泥巴变成龟、蛇、蛙的喜悦之中,日子过得充实又快乐。凭着对石雕的热爱和从小随父学习绘画打下的基础以及对动物的喜爱和对动物生活习性的细心观察与感受,再加上用功,很快上了路,雕出了“第一批”《面粉虫》《树蛙》《金龟子》《蝼蛄》《铬铁头蛇》五件石雕。“作品”虽显稚嫩、雕工粗糙,可老师还是题字“渐入佳境”相送给予鼓励。有了老师的肯定,他的信心更足了。
一块上红下白,中间有些黄色过渡的俏色石,用来雕出一只小螃蟹:红壳黄爪、八条腿疏密交错有致,蜷缩伸展有序,左右双钳一前一后,似张似舞。两只竖起的小眼睛仿佛在四处打量,欲行又止。石的其余白色被处理成礁石状,作品十分有趣,如同在海边湖畔,我们曾经相遇,所见到过的情景。极其自然和谐,充满野趣,给人也要抓一只回去的冲动。
田树民的石雕不仅强调作品具体细节的刻画与表现,而更注重大自然之美与作品整体形势结构相融合,达到气韵生动的审美情趣。《雨蛙》这件作品就很好的体现出“天人同构”的纯情之美。青灰色的鹅卵石上布满“血丝”仿佛覆在石上的苔藓,石的上方有一片椭圆状灰黑色石痕,略加勾勒,变成出水荷叶,荷上一只黄白色雨蛙,转身扭头,似捉蚊虫,似寻伙伴,静中有动,妙中有趣,使人想起宋人的诗句:“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佳句对读者具有激发想象的积极作用。“池水清澈,荷花盛开,碧绿的河岸,密林掩去了远山,落日染红了天边的云彩,此时正是鱼游蛙欢”。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人的想象。妙矣!同样这件构思巧妙,赋予诗意的石雕作品,对观者也可唤起对大自然的美好憧憬和回归自然的渴望。从中不难体会出艺术家的苦心孤诣,并可领略到作品中的美学意境。
艺术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用艺术的眼光去追寻创作素材与灵感,挖掘生命中的内在活力,充分发挥创作个性与艺术追求。又要对身边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用心去体会万物的变化多端,从中发现大自然所赋予各种物质的美。美是人类追寻的目标,更是艺术存在的真谛。
田树民的石雕作品给我的感觉一是耐看,二是真实。耐看并不仅仅是因为精雕细刻、形象逼真、利用石色的巧妙,而是作者对石雕的理解,对动物的深爱,抓住动物的瞬间形态,挖掘内在神韵,使作品静中有动、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活力。反之一件作品如果不能对动物神态有较好的刻画,即使作品雕的再精细,也得不到观者的共鸣,因而也不能称其为是一件成功的作品。作品的神韵从何而来,是靠作者的知识积累,对事物的用心观察,对动物有感情而愿付出而得的。对动物有爱,自然会得其神,得其神,作品自然生动。理也!
真实不是简单的照样复制,是通过对动物的形态真情刻画,由形似达到神似,有取有舍,既有变形夸张,更有对作品细微处的精雕细刻,色彩逼真,形态可爱,鲜活生动,决不呆滞。把自然造化与艺术家的构思巧妙的结合,充分挖掘利用石材的色彩变化,把动物与它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表现得极其贴切,相得益彰,相映生美。
田树民的石雕创作题材来自生活,雕刻最多的也是人们平时不大留意,关注的小动物。这些动物既不威武又不雄壮,有的可能还让人有些后怕,可正是这一题材的确立(因为石头的颜色能够很好的表现出这些动物的皮肤、甲壳的质感),经过艺术的创作,以全新的面目出现,给人以耳目一新,并极大的提高了俏色石雕的艺术品位。题材的选择对俏色石雕尤其重要,因石材颜色,花纹万变,表里走向不一,题材一旦选错,不仅作品平庸无奇,又浪费了石料。就像是愣往元青花上施粉彩,即不能锦上添花,又糟蹋了老物件。不可暴殄天物,必竟好石难遇,好瓷难求啊!田树民之所以能够很好的把握,全靠他多年相石炼就的眼力,累月的知识沉积,与动物的亲密接触和对动物习性的细心观察。他的俏色石雕作品之所以生动,那是因为每一件作品都注入了他对动物的爱对大自然的爱。他在一件《蜗牛》的作品上有这样的一段提款“无足乐,知足乐,不足不乐”,从中可以看出他与虫同乐的童心,对艺术创作一丝不苟,艺无止境的认真态度,也正是他这种视动物为亲人,拿石雕当生命,对大自然之热爱、对艺术不断追求的痴迷,才使得他的俏色石雕作品有了“生命”。
俏色石雕具有艺术的单一性,既仅此一件,无法复制,更不可能批量生产。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且更加符合当今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审美趋向,具有独到的艺术感染力。我更衷心的期待着田树民创作出更多更美的俏色石雕艺术珍品。
欢迎关注中国玉雕大师网编辑部微信
编辑:张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与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