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8-08 来源:玉雕大师网 0 次浏览
2018/8/8 玉雕大师网 作者:孟卧虎
对于从事玉雕创作来说,我是半路出家。我接触玉雕的时间比我从事玉雕的时间要早得多,早先是没有想过要做玉雕,因为我所了解的玉雕并没有表达出我想要的东西。
由于自身成长经历的原因,艺术创作是我心灵的一个寄托,也是自我表达的一个重要方式。
孟卧虎作品《般若》
我理想中的玉雕,应该是既要有形式之美,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形式之美用来观赏,文化内涵传递的是丰富的思想。然而,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到现在仍被单方面的定义在工艺范畴。
传统工艺固然要继承好,这是我们的根基,但更应该跟随时代去发展,赋予这一传统工艺更鲜活、更深刻的生命力。
孟卧虎作品《藕花深处》
自古以来,凡是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其所从事领域的集大成者,他们都拥有独特的思想和冲破樊篱的勇气。
宋朝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真正的艺术家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他们是文化的继承者和开拓者。李可染曾说:对于传统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再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换句话说,既要尊师重道,也要“离经叛道”。这不是不尊重师长,而是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孟卧虎作品《寂边》
我以前想急切地想找到自已的艺术语言,形成自己的风格。多种学习,各种尝试,发现很难,容易急躁。吴昌硕当年指导潘天寿时曾对其指出,年轻人有逼人的灵气很难得,但不能太躁气,要沉下来。慢慢地,我也深刻认识到:所谓创新不是想创就能创出来的。
我在以前写过的几篇文章中也反复地提过:创新不是刻意为之,也不是刻意寻找不同,而是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多方面的综合积累,再加上对生命的感悟自然而然形成的。
孟卧虎作品《如期》
艺术也无所谓新旧,做艺术就是做真实的自己。正如石涛所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我从事玉雕是缘于和一位老师的一次交谈,一位倔强任性又很可爱的老头,他是我人生的一位导师。我们的年龄相差半个世纪,但总能轻松平和地交流。他从不跟我讨论技巧技法,只谈思想。
孟卧虎作品《心源》
我们谈到当今艺术发展的形势,例如陶瓷也早由以前的瓶瓶罐罐发展成了陶艺,其他艺术形式也早已五花八门,但玉雕形式还相对单一,随着时代需要的发展,传统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
从事玉雕当然要先了解玉文化,而最重要的是要结合玉本身的材质去研究,研究就要探其根源。这天地造化的精华必有独特的天然材质美。
由于我思想上没有条框的限制,当我走进玉时,发现有太多的惊喜,每块玉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玉是有生命的,就如人一样,有温润的也有刚强的,有灵巧的也有朴实的;有的偏向轻盈,有的偏向厚重。
孟卧虎作品《净域》
在传统玉雕理解上的“杂质”,或许正是这块玉的特点所在,每一块色泽变化都蕴含着无限的内涵。这些恰好能与我所学所悟相融合。我试着尝试各种形式和手法,先做大件造型,又做意境小件,又反过来做大件创作。
每件作品从解读玉料到开始画设计稿,再到做泥稿,最后开始雕玉等,反反复复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亲手制作。对于创作而言,手法相对灵活,每一层玉雕下去都有可能有色泽纹理的变化,这需要灵活调整。对于玉料,只有和他们做交心的朋友,才能对各种玉料设计驾轻就熟。
孟卧虎作品《真如》
例如对纯色料怎么制作,对杂色料怎么制作,怎么把天然色化开而使作品晕染自然,怎么化乱为整,怎么以小为大,怎么化无用为有用,自然而然已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论。
然而,艺术不仅仅靠方法论,意境也不是空造一个景,要上升到哲学层面上来。形式为下,思想为上。
孟卧虎作品《芳花》
2016年在北京展览时,我的玉雕作品引起了行业的关注。这时有些朋友说可以了,而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初级阶段,必须要再沉下去,把更多的想法付诸行动,然后再完善。艺术创作的道路本就枯燥艰辛,而探索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我以前说过:“探索才刚刚开始,我想离玉更近一些,离文化更近一些,离自己的内心更近一些。”
对于每一块所接触的玉,都是本着尊重的态度去认真对待,我也一直寻找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一个更恰当的方式。
孟卧虎作品《空寂》
在做玉雕时,民族文化是根基,但也要有时代的国际视野,要以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胸怀吸收多种营养,不能表面的克隆搬抄,要理解性地去合理融合。毕竟,文化艺术是在不断碰撞中发展下来的。
艺术的核心是“真”。真的感受,真的表达。“真”的作品往往是能打动人的内心。
孟卧虎作品《暮朝·盼》
玉之美在于温润人心。玉雕作品传达的不仅仅是工艺之美,更应该是可以触动人的心灵之美。可以说,人知玉,玉也承载着人的很多情感。正是这些美好的情感,让你我的人生有了更多的精彩!
玉雕大师孟卧虎
1986年生于河南商丘,玉雕艺术家,朴石本纪玉雕艺术团队创始人兼艺术总监。
其作品将人文与自然融为一体;呈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具有时代特征;蕴含人生哲理,富有意境之美和诗意想象空间。
其认为“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善于吸收雕塑、绘画、书法等各方面艺术门类的营养,对各种题材都能创造性地运用,形成自己独特的灵活丰富的处理手法。作品不受材质和形式的限制,认为各种材质没有好坏之分,都有其独有的特质。提倡与自然对话,敬畏生命,尊重文化。重视作品的内涵,深度挖掘各种玉料的创作空间,坚持把自身的生活感悟和个人情怀通过与各类材质的融合表达出来。
欢迎关注中国玉雕大师网编辑部微信
编辑:张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与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